溯源货币文明,筑牢金融初心——金融科技应用专业学生赴永银钱币博物馆开展专业认知实践与思政教育活动

发布者:李杰发布时间:2025-10-22浏览次数:60

为深化大一学生专业认知,筑牢职业信仰根基,20251021日下午,我校金融科技应用专业2025级全体新生,走进永银钱币博物馆,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专业认知与课程思政融合教育实践活动,通过解读钱币背后的历史密码、科技基因与红色记忆,新生们既完成了专业认知的启蒙,更上好了课程思政的“实践育人课”,实现知识学习与价值塑造的同步提升。

一、溯古追今,在货币演变中探寻金融的“前世今生”

步入展厅,一部立体生动的中华货币史在同学们眼前徐徐展开。从作为交易媒介的贝币、刀币,到标志国家统一铸币的秦半两、汉五铢,再到工艺精良的银元、纸币,每一枚钱币都是时代经济生活的缩影。同学们饶有兴致地观察不同朝代的货币形制,聆听讲解员讲述其背后的社会经济故事。这段跨越千年的货币演变史让同学们领悟到了金融创新的原始驱动力,也理解了当今移动支付与数字货币的兴起,是历史脉络的必然延伸。

二、学以致用,在历史实物中洞见专业知识的“底层逻辑”

在参观过程中,同学们将历史与专业知识相连接,他们围绕钱币的防伪技术,讨论其背后蕴含的信用体系构建难题,在琳琅满目的钱牌和各式钞票前,思索货币的标准化如何影响商业活动的规模与范围。有同学惊叹于古代铸币工具所体现的标准化和规模化生产思想,并立即联想到现代金融IT系统中的标准化协议与接口。同学们感慨道:“金融的演进史,本身就是一部科技驱动史。我们学习的区块链、大数据风控、加密技术,不过是站在历史巨人的肩膀上,用新的工具去解决‘信任’、‘安全’和‘效率’这些金融领域永恒的核心问题。”

三、铸魂育人,于方孔之间感悟金融人才的“国之大者”

本次参观更是一堂行走的思政课。在人民币专题展区,从第一套人民币在战火中诞生保障了解放区的经济运转,到第五套人民币采用的国际先进防伪技术,同学们感受到的不仅是技术的进步,更是国家信用与综合实力的象征。一枚小小的钱币,承载的是国家信用与民族尊严, 金融体系的根基在于国之强盛。这引导大家思考,作为未来的金融科技人才,不仅要掌握专业和技能,还要坚守法治底线与职业操守,做守底线、有担当的金融人。

此次永银钱币博物馆参观活动,实现了“历史脉络认知—专业知识深化—思政理念培育”的三重收获,为2025级金融科技应用专业新生开启了专业学习的新视角,激发了同学们成为既精通专业技能、又心怀家国的新时代金融科技人才的强大内生动力。

图:孟秋彤

文:孟秋彤

审核:李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