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英语教研室受邀参与江苏开放大学“沉浸式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公开课活动

发布部门:人文社科系发布时间:2025-10-22浏览次数:70

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深化公共英语课程思政建设,2025年10月21日,江苏开放大学(江苏城市职业学院)外国语学院主办“沉浸式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公开课活动。我校人文社科系英语教研室主任陈丽携衡婧婧、刘锦芳、陈星海三位骨干教师受邀参会,全程参与课堂观摩与课后研讨,与省内外教育同仁共探课程思政创新路径。

沉浸式课堂:让抗战精神“活”在英语教学中。本次公开课以“History as Our Guide, Language as Our Bridge(以史为鉴,以语为桥)”为核心,围绕“文物映山河”主题展开。江苏开放大学外国语学院青年教师李莉博士主讲,特邀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馆长吴先斌走进课堂。

课堂上,保罗·罗伯逊1940年录制的《义勇军进行曲》音频缓缓流淌,瞬间将师生带入烽火岁月。吴先斌馆长通过影像资料,细致展示陈中柱将军名片等抗战文物,深情讲述文物背后军民浴血奋战的故事,让“静态史料”变为“动态思政素材”。在“我是中国故事讲述者”环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英语提炼抗战故事并进行一分钟叙事展示,实现“语言习得+历史感悟+价值引领”的深度融合,为课程思政具象化实施提供了鲜活范例。

深度研讨:共话课程思政优化方向。公开课结束后,校际研讨环节随即展开。我校英语教研室主任陈丽结合多年教学实践,从“课程思政融入的自然性”“语言目标与思政目标的协同性”两大维度进行专业点评。她高度肯定课程在“沉浸式”场景构建中的突出亮点——不仅通过文物故事与音频史料营造沉浸式氛围,更以“我是中国故事讲述者”环节为抓手,巧妙实现“历史与现在”“个人与家国”的四维呼应,让学生从“倾听历史”转向“主动传播历史”,切实深化了思政教育的感染力与实效性。

我校三位骨干教师也积极参与交流,围绕“高职英语课程思政本土化资源运用”“如何通过意义追问类问题激发学生实践动力”“历史专家与语言教师双主体协同育人”等关键议题,与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国际教育学院院长张圆圆、江苏开放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孙雁冰、江苏省内高职院校英语学科专家及江苏开放大学宣传部、教学质量办公室负责人展开热烈讨论。现场思想碰撞频繁,为高职英语课程思政实践路径拓展提供了多元视角。

校际联动:为我校课程思政建设蓄能。此次校际教研活动,不仅是江苏开放大学探索课程思政与外语教学深度融合的有益尝试,更搭建了优质的跨校交流平台。我校教师团队通过沉浸式观摩、针对性点评与深度研讨,系统学习“沉浸式课程思政”的实施策略,汲取教学创新灵感,为后续优化我校英语课程思政体系、提升教学质量积累了宝贵经验。

未来,我校将持续加强与兄弟院校的教研联动,积极整合抗战博物馆等社会红色资源,探索更多“专业+思政”的特色教学模式,助力学生在提升英语语言能力的同时,厚植家国情怀、拓宽国际视野,成长为兼具文化自信与时代担当的高素质人才。

编辑:衡婧婧 陈 丽

审核:李 杰

终审:张 玥 金慧敏

关闭